唐十八陵石雕狮子造型演变
发布时间: 访问人次:
关中唐十八陵石雕可称为一部艺术版的《资治通鉴》,其中包含了唐代帝陵陪葬的大量石刻造像,除了石狮,还包括石虎、鸵鸟、犀牛、华表(望柱)、翁仲(石人)等等。
其中,唐十八陵石雕狮子造型的艺术变化具有鲜明的历史规律,可以说是唐朝政治、经济变迁的重要见证。
初唐时期,唐献、昭陵的石刻造型并无统一的规章和定制,在献陵的石狮守灵上,可以看到石刻风格是刚劲有力,在延续了魏晋南北朝石刻风格的基础上,造型更加庄重大气,代表着对唐朝君权的重要烘托。
献陵四神门外置石虎,到乾陵之后易为石狮,造型特色更加形象鲜明。
盛唐时期,唐乾陵、定陵、桥陵三座陵寝的石刻石群组合方式更加恢弘壮阔。
从石狮的眼睛造型看,雕刻者有意夸张了面部表情,为石刻群组合如同注入“灵魂”,群体性气势更加恢宏壮观。
承袭初唐形制大的特点,无论是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并且雕刻技艺精湛,造型也更加趋于完整和生动。
中唐以后,唐泰陵、唐建陵、唐元陵、唐崇陵、唐丰陵、唐景陵等六座陵寝,在石狮的造型上开始呈现出相对而立的小型对狮。
此时狮子的形体较之以前要矮小,并且石刻的制作较为粗糙,其形态无力、线条也不够圆润。
中唐时,唐王朝正经历安史之乱,通过石狮的雕刻艺术水平及造型特点对比,可以看出唐王朝的政治、经济逐渐面临困境,昔日的国家繁荣已经逐步走向消亡。
晚唐时期,唐光陵、唐庄陵、唐章陵、唐端陵、唐贞陵、唐简陵、唐靖陵等七座陵寝,石狮子的雕刻造型上可以看出,此时石狮石刻的体态更加瘦小,并且神情存在着萎靡的状态,形制趋于卑小,并且雕刻手法也逐渐走向粗陋和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