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狮子来守门的来龙去脉
发布时间: 访问人次:
在我国,众多的建筑物的门前,都蹲着一对雌雄成双的石雕的狮子,使这些建筑物与欧美的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迥然有别,透出地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所独有的文化特色和景观。在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各地竞相建造了许多现代化的、西式风格的宾馆、饭店、旅游设施,富裕的城乡居民也纷纷盖起了高楼新房;但在这些新建筑的大门两侧,也模仿着传统建筑的风格,放置了形态各异、成双配对的石狮子。看来,传统建筑物前面立石狮子的风俗,不仅没有因为西风洋雨的到来而销声匿迹,倒是大有再度兴盛之趋势。因此,考察一下这种民俗文化现象——石狮子的来龙去脉及其文化内涵,倒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题目。
守门石狮子的由来,还得从狮子这种动物本身说起。

狮子的原产地不在我国。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考证说:“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汉武帝时,派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各国的统治者陆续向中原皇帝赠送狮子作为贡品。从此,狮子开始在中国出现并得到繁殖生存。有关西域进贡狮子的最早记载见于《后汉书·西域传》: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狮子”;公元113年,疏勒国“遣使臣磐复献狮子”。此后,史书中关于狮子的记录渐渐多了起来。
“舶来品”狮子千里迢迢“步入”中国后,不仅使中国增加了一种动物,而且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中国人赋予它某些品格,使之成了中国人所喜爱的一种祥瑞动物。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最常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狮子普遍成宫殿、府第、家宅、庙宇、陵墓的守卫者。

大江南北处处都能见到它的石雕像;二是狮子成了遍及全国、每逢喜庆节日演出的民间舞蹈——狮舞(也称舞狮、手摇狮、板凳狮)。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狮子,是东汉王朝的遗物,如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内的石狮子,以及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一对石狮子。东汉时的石狮子的特点是昂首挺胸,张嘴扬须,或作行进状,或作跳跃势。晋代开始,石狮子广泛为宫室、陵墓所采用,常与石马、石羊、石象等排列在一块。唐时,石狮子的代表作,是陕西乾县唐乾陵、咸阳唐顺陵和三原县唐端陵墓道旁的石狮子。这些狮子头披卷毛,昂首挺立,四爪强劲有力,盛气凌人不可一世,显现着大唐王朝的气魄。时至辽金时代,石狮子不仅作为宫室、陵墓的守护者,而且被安放在桥头及护栏石柱上。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或坐或卧,造型逼真自然,人情味十足。在这些数量众多的石狮子世界中,有雌雄两种类型,雄狮戏绣球,雌狮抚幼狮。

从此,这种造型渐成模式。明清两代,石狮子作为宫殿、王府、衙署、宅第的守门者,已相当普遍,既用它们把守门院,又显示出主人的尊严与富有。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威风凛凛地守卫着皇城大门的石狮子,雕刻于明成祖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的历史了。这两对石狮子置于皇城门外两边,雄狮居左,雌狮居右,侧首蹲坐,其视线共同注视着天安门正中间的御道,忠实地执行着看守城门的职责,体现了威镇八方的意思。细细端详,可以发现,雄狮头略向东歪而眼睛却向西看,右爪踩着一个绣球;雌狮头略向西歪而眼睛却向东注视着,左爪踏着一个幼狮。这两对石狮子是明清时代石狮雕刻艺术的典范。
如今,我们在各地的宫殿、王府、衙署、宅第、陵墓的门前见到的石狮子,大致都是这样的形制和形态,微小的变化表现在雌狮与幼狮的构图关系以及幼狮的形态上。旧时,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石狮子的功能,并不仅仅限于守卫者这一角色。在乡间的丁字路、三叉路口所设立的石狮子,当是辟邪和保佑村寨平安之灵物。过去,在民间中药店铺的柜台上,常见到摆放着一个石狮子。

这说来还有一个传说:少昊帝有个石狮子,懂得药性,吃中草药时,它若点头,就是无毒,人就可以吃;若它摇头,那就有毒,食后要中毒丧命。旧时药铺柜台上那个石狮子,就是这样来的。这种民俗,也许是石狮子具有辟凶纳吉功能的一个延伸吧。辟凶纳吉功能的来历狮子自汉代从西域传入后,逐渐进入中国人生活之中,成为祥瑞的动物的象征之一,具有类似中国本有“四灵”——龟、龙、凤、麟那样的辟凶纳吉的功能。
石狮子作为城门、宫门、墓门、宅门等的守卫者,它所抵御的敌人正是那些妖魔鬼怪之类能够给人们带来侵害的异类。主人在这些部位建立石狮子,无非是希望借这种祥瑞之兽,来满足一种祈求平安吉祥的心理要求。至于象天安门这种地方,放置石狮子的象征意义,除了上面所说的一般意义而外,还有尊贵不可超越、威严不可侵犯的特定含义。探究石狮子这种辟凶纳吉功能的由来,我们认为,这是从中国人古老观念中的四灵之一——龟那里继承和转移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殷商时代起,龟与龙、凤、麟一起,被认为是四灵之一。龟在古代一向被视为长寿动物,而又具有特殊的灵性,所以龟甲通常被用于占卜。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说:“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筮龟,不易之道也。”无论是发动征讨战争,还是举行祭祀活动,事前都必须举行“灼龟观兆”活动,用火灼烧龟甲,观看龟甲的裂纹,以占卜吉凶福祸、决定或行或止。
另外,古代人还认为龟是负驮《河图》的灵兽。《河图》曰:“天与禹洛出书,谓神龟负文列背而出。”据史书记载,《河图》后为中华龙祖伏羲(炎、黄的先祖)所得,伏羲据此创画了“八卦”。
从此,集长寿、占卜(预言家)于一身的龟,凭着它的灵性和威望,逐渐被人为神化了。统治者们为了追求江山永固,而把象征着权力和功业的记功碑放到石龟的身上,希冀有石龟的驮载,千秋功业能与日月同辉。有的地方的石龟,雕刻它的主人为了加强其神性,甚至把象征皇权的龙与它同雕在一块。到了辽宋金元以后,龟作为神授权力的象征,依然随处可见到它驮着沉重的石碑;但它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了,甚至成了市井中人们讥讽嘲笑的卑物。明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宅春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俗称兔子望月而孕;因此,“撑目兔”就是指的不夫而孕的女人。俗信龟在遇敌时,常把头缩进体内,装“孙子”;所以市井中常把男性生殖器(古人常以龟指代男性生殖器)无能而纵容其妻在外“寻欢作乐”的丈夫,戏称为“缩头龟”。曾几何时,代表着君权神授的神龟,如今变成了王八(忘八),即忘掉了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项道德准则的人。石龟显然已经无法再保持它神圣的地位了。鉴于这种情况,石狮子雕刻就乘虚而入,取石龟而代之了。但石狮子从来没有象石龟那样成为神权的象征,它存身于世俗生活之中,人们让威风凛凛的石狮子作为城门、宫门、墓门、宅门的忠实守护者,既借这种祥瑞之兽来满足辟凶纳吉的心理要求,又显示出主人的尊严与富有。雄狮子右爪下面踩着一个绣球和雌狮子左爪下面戏弄着一个活泼的幼狮子这种形制和形态模式,在明初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和景观之一。